上一篇〈解鎖技能,而非找尋速效藥 - 淺談營隊中的學習環境〉及粉專貼文曾提到,不少人好奇「英語導覽」的最終執行成效,並解釋了營隊中為學員提供的學習環境。今天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談談另一個問題,「英語導覽」究竟是什麼?有何挑戰性?跟英語演講又有什麼不同?
導覽,是藉由各種形式的說明與介紹,讓聽眾能快速理解被導覽之事物。導覽的形式,從靜態的文字說明、預錄語音或影像,到真人解說、高科技的互動式呈現(AR)等,隨著導覽地點、內容與對象的不同,各有優劣。
旅行時,真人解說導覽的角色,就如同導遊般,在景點前補充歷史背景、軟硬知識與奇聞軼事,好讓旅客在短時間內對眼前的景物不僅有基本的認識,更能有所共鳴或感悟。英語導覽,自然就是英語來執行解說了。
室內演講時,主講者可能手持麥克風、對著坐在底下的觀眾侃侃而談長達數小時,導覽員卻必須在十幾分鐘內,針對導覽景物以最精簡又最能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呈現,待一個物件解說完畢後再帶到下一個,反覆循環。比起演講,導覽員更需要以親切的態度、淺顯易懂的話術與精準的用詞,才能在戶外環境中確保旅客集中心神。
其中與室內演講最大的不同,就是戶外導覽時總有各種突發狀況考驗導覽員的應變能力。
有時是突然插嘴提問的遊客、或一打開話匣子便滔滔不絕的經驗分享,有持相反意見、不懷好意的挑戰者,有異想天開的好奇寶寶隨意指著櫥窗裡的商品發問;有時是路過的民眾、突然駛出的莽撞駕駛、呼嘯而過的引擎聲,甚至震耳欲聾的施工噪音;更甚者,欲介紹的景點臨時關閉、交通路徑被迫更改、導覽現場有其他遊客擋住視線等,無奇不有。
另一方面,若是自己一時間忘詞、口誤,或受健康影響導致狀況不佳,又該如何調整與補救?
而在我們的營隊中,戶外課程實際走訪名勝古蹟或特殊景點,向來是吸引家長或學員報名的一大特色。然而實際參與成發之後,也偶有學生或家長反應,認為炎炎夏日或東北季風下,還要站在街頭演說,實在太辛苦,是否有什麼改良的方式呢?
我們認為,這些突發狀況帶來的考驗,恰恰反映出時下社會對「斜槓技能」的需求。
面對尖銳的質問,要如何回答才能面面俱到又委婉得體?在外力干涉下,如何以對旅行路線影響最少的方式繼續解說內容?遇到天外飛來的問題,又該如何回覆才顯得不失專業?路邊有噪音時,是費盡丹田之力與之抗衡、還是迅速刪減題材轉移陣地?冷風冽冽或大雨滂沱時,又該如何維持旅客遊興?
上述種種,都是導覽員們的真實案例,正好顯示出與單純演講的不同。我們的青年小外交官們,也或多或少面臨過這些突發挑戰。
曾經有學員,在面對家長們熱情踴躍的提問時,即使無法正面答覆每個問題,仍誠懇的表示:「雖然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正確答案,但我可以查完資料資料再回答你。」並且確實利用休息時間迅速上網搜集了相關資訊,再私下向提問的家長討論,讓那位家長印象深刻。也有學員在介紹龍山寺正殿時,因人潮擁擠,遲遲無法引導觀眾在最佳位置一睹正殿觀世音菩薩的面容,百忙之中正好以此為引言,說明龍山寺香火百年不衰的鼎盛風貌。更有聰敏的學員,在自己不小心忘記重要單字時,主動向隊友們以問答形式來回對談,藉此獲得提示。
每次看到這些臨場反應,都讓我們感嘆,原來孩子們可以這麼有創意與巧思,在各種突發狀況下憑直覺生出慧黠的解決方案。這些靈光乍現的瞬間,也往往成了導覽中的亮點,展現每位學員的人格特質。
也正因為如此,學員們也會發現,英語導覽並不只是背稿讀稿而已,更多時候還要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,利用外在條件的限制即興發揮,才能讓解說內容有人味又富情趣。此外,事後與孩子們討論,也是良好的思考契機,引領他們挖掘自己危機處理的各種可能性。
站上街頭做英語導覽,也許比破關遊戲還要機智好玩呢!
Meet Up Formosa 遇上福爾摩沙,遍佈台北、桃園、台南、高雄的城市導覽員,一群用英文說台灣故事的人。因為相信介紹台灣這件事應該要向下紮根、推廣到各年齡層,所以開始從零打造課程活動,教孩子用全新的觀點認識台灣,學習向外國人講述這座島嶼的奇聞軼事。門外漢的我們,誤打誤撞地一腳跨進踏入教育的範疇,自此成為「業餘教育觀察家」。
コメント